/Public/newsdcity/images/sd_logo.png

资讯 民意 文化 美食 制造 教育 驿站

东部 投资 顺控 健康 办事 论坛 博客

逢简古村“第一祠堂”,究竟经历过什么?

2020-09-16 10:23顺德城市网


杏坛逢简有一座很“厉害”的祠堂,名号响当当,在顺德众多祠堂中“脱颖而出”,它是刘氏大宗祠,是逢简最大的祠堂,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,也是目前珠三角保留最完整、规模最大的明代祠堂,据传,逢简刘氏是中山靖王之后,与刘备同宗,是汉高祖的后裔。


刘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镇逢简村,堂号“追远堂”。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明天启年间扩建。清嘉庆年间及2002年多次重修。刘氏供奉至今已有二十二世了。当时称“影堂”,后改为:“追远堂”。




逢简古村“第一祠堂”,气势恢宏


刘氏大宗祠是逢简古村“第一祠堂”,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气势都是其他祠堂所无法比拟的。宗祠建于明永乐十三年,为刘氏五世祖率族建祠。明天启年间进行过修缮,扩建东西钟、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。宗祠坐北向南,三路三进四合院式结构。硬山顶,龙舟脊,青砖墙。是顺德年代较为久远,造型较为独特的宗族建筑。它五门的整体设计,在附近的祠堂中也算独具一格。




刘氏大宗祠的第一道门是“藜光书院”入口;第二道门是“台门”,门上方的砖雕和绘画古朴而有特色,一扇油漆一新的门也还保留着些许古风;与之对称,大门另一侧有第四道门“阁道”;第五道门现已破旧不堪,但门的上方仍隐约可见“广益围所”四字,里面收藏的是全族筑堤护围的工具。五道门便诠释了祠堂的所有功能与内涵。




中座是追远堂,寓“慎终追远,孝思不匮”之意。追远堂前有墀池,墀池左右有石狮子各一,台周有白石护栏,这是探花的配置,说明族中曾有人中过探花。


祠内有碑志二块:(一)《叁会题名碑记》,落款为“乾隆三十三年(1768)戊子仲春谷旦立”。(二)《重修上帝庙碑记》,落款为“光绪十七年(1891)岁次辛卯季冬吉旦等仝立石”。




集能工巧匠的智慧,宗祠“以水为财”


逢简刘氏大宗祠所在的自然村,名“村根”,是“一村的根本”之意,彰显了大宗祠的历史悠久、根基深远。早在明永乐十三年(1415),刘氏五世祖刘观成,便开始率领众族人尽心营建。经历了明天启年间、清嘉庆年间的重修、扩建,祠堂古朴端庄的风格、严谨完备的布局更臻成熟。正是逢简刘氏族人在此生息、繁衍、壮大的见证。


刘氏倾全族财力,集能工巧匠的智慧,选址、形制、规模均有讲究。他们选择了面临河涌的平地,取“以水为财”寓意。这种选址方式,可算是岭南地区的特色所在。中国内陆部分地区的祠堂、大堂、庙宇,会依山脉走势,选择背山面水的福地。但岭南山脉较少,顺德更是典型的冲击平原,因此古建筑很少以山脉作为选址的参照物,而是选择平原地丘的河岸边,在祠后堆积小土丘,形肖山脉。




祠前临水塘或河涌,或将河涌挖掘成半月形水池,以此体现“以水为财”的观念,而且也利于防火、救火。建筑与水源的结合,是如此之紧密与契合,甚至浑如一体、相得益彰。


从河涌隔岸看刘氏大宗祠,必会惊叹一声宏大!“五间三进”的构筑,在岭南是不多见的。祠堂资源丰富的顺德,如此大规模的祠堂,也仅有乐从陈氏大宗祠、杏坛黄氏大宗祠、碧江尊明堂苏公祠、北滘郑氏大宗祠、逢简刘氏大宗祠5间。



刘氏大宗祠总面阔达32米,中路也有19.2米之宽,使初次接触它的人感叹万分。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1115平方米的空间,必然有非常不凡、大方的气派,使大宗祠之下的各房分支祠,均相形见绌,成为当之无愧的宗族核心。


来源:编辑整理

图片: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“梅山飞哥”

编辑:李晓华



顺德家园APP
分享到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