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德人,尤其是大良人,很多都知道“鸡洲公”的歇后语:
鸡洲公食面——担梯;
鸡洲公食面——照版煮碗;
鸡洲公食冰——趁热;
鸡洲公埋大良——衫都收声;
鸡洲公扒龙船——运尾收龙;
鸡洲公射秆旋——差丈零尺;
鸡洲公买鞋——最大嘅买;
鸡洲公买风扇——仲辛苦;
鸡洲公读“文魁”——之(知)鬼;
……
歇后语小故事
这些歇后语据说都有故事。例如某人难得前往大良城,虔诚地盛装而行,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黑胶绸衣裤。这种衣料相当挺括,稍有动作就沙沙作响(香云纱原名响云纱,就是这个缘故)。他快步急行,进入城里时已是大汗淋漓,忽然发现衣裤不再有沙沙的声响,顿生疑惑,以为是城里特有的现象,即使在乡下多么威风,进城后都得乖乖就范,感叹说“衫都收声”,却不知是因为汗水令衣料软化之故。
又如某人识字不多,看到石板上刻着“文魁”二字,误读作字形相近的“之鬼”,与表示不知道的方言词语“知鬼”同音,于是被人引用而成为谐音歇后语。
“公”还是“龚”?
不过,有人“考证”说,故事中的“鸡洲公”应为“鸡洲龚”,是指住在鸡洲的姓龚的人。据以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编成的《全粤村情》,鸡洲村主要姓氏为李、罗、陈,未有提及曾经有“鸡洲龚”。
但是,这毕竟只是民间传说,并无实证,“鸡洲公”大概就是一个虚拟的人物。例如,也有人说“大洲公食面——担梯”,一字之差,主角就不同。又如“八坊老爷吹风扇——成晚无得瞓”和“鸡洲公买风扇——仲辛苦”的故事梗概差不多,主人公究竟是谁,并无意义。
正常而又多见的现象人们司空见惯,熟视无睹,没有想象空间,就不能成为可以传播的故事;反常或不常见的东西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和猜想,因而具有故事性。即使是外星人,也断不会有担梯子吃面条的荒诞,编故事的人就是要搞出这样的离奇,才能在茶余饭后娱乐大众。故事里面必须有主人公,如果主人公是大家认识或者是有一些印象的,这个故事就更有吸引力。
因为城乡之间存在差别,尤其是在农耕时代,城乡居民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正是创作故事的良好素材,而鸡洲、大洲、八坊等是大良城内的人们比较熟识的城外乡村,把故事的主人公说成是这些村的人,似乎就是顺理成章,拉近了听者与故事的距离,增加故事的趣味性。
因此,“鸡洲龚”也好,“鸡洲公”“大洲公”“八坊老爷”也好,不必当真,自娱自乐而已,正如“佛山车牌——越医越坏越差”一样,并无贬损“粤E”“粤Y”“粤X”车牌的形象。
编辑:刘盈
来源:顺德档案史志叶卉时